本文转自:健康报
□ 汪昌莲(职员) “您定时间地点,教练准时到场,小区里就能上课……”近期,“体育外卖”悄然走红。随着全民健身热潮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,“体育外卖”正成为新的消费风口。然而,在“体育外卖”快速发展的过程中,监管的滞后也暴露出来。若不及时填补空白,“体育外卖”很可能沦为监管盲区,埋下消费纠纷、安全风险等隐患。
“体育外卖”的兴起,本质是消费升级与数字化赋能的产物。随着人们健身需求愈发精细化、即时化,相关平台精准匹配了这种“随时、随地、随需”的服务诉求。从运动装备即时配送、健身餐一键下单,到场地预约、私教上门服务,各类体育服务借助外卖模式迅速渗透进日常生活中。
市场需求催生行业扩张,但繁荣表象下,相关问题已初见端倪:部分商家资质审核形同虚设,无证教练通过平台接单现象屡见不鲜;运动器材的质量参差不齐,可能存在有异味、易损坏等问题;服务标准模糊,私教课程效果易引发争议。若放任这些乱象蔓延,不仅会损害消费者权益,更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“体育外卖”的特殊性,决定了其监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模式。当前,我国对体育服务的监管仍以线下场馆为主,对外卖模式下的新业态缺乏针对性规制。权责边界的模糊和执法依据不足,也使得平台、商家与消费者的责任认定陷入困境。一方面,“体育外卖”服务既包括实物商品配送,又涉及专业服务供给,甚至包含线下场地运营,横跨多个监管领域;另一方面,这类服务的安全风险更为复杂,私教服务中的人身安全、运动器材的合规性、场地设施的安全性等都需专业标准护航。
构建适配“体育外卖”的监管体系,需要多方努力协同织密防护网。首先,明确监管权责划分。体育、市场监管、应急管理等部门应协同制定私教资质认证、器材质量标准、服务流程规范等专项标准。其次,压实平台主体责任,完善商家准入机制,强制要求教练持证上岗和运动器材合规认证,并建立服务评价与纠纷处理闭环体系。再次,引入技术赋能监管,利用区块链追踪器材来源、AI(人工智能)监控服务过程、大数据预警风险,将监管从“事后处置”转向“事前防范”。最后,还应推动行业协会自律,制定服务公约,引导商家规范经营。唯有以包容审慎的态度,既鼓励模式创新,又筑牢监管底线,方能促进“体育外卖”行业行稳致远。